首页 / 汽车资讯

「吴阶平简历」2019年吴洁平医学奖和医学创新奖揭晓(附历届获奖者名单)【中国科学报】

原标题:2019年吴洁平医学奖和医学创新奖揭晓(附历届获奖者名单)【中国科学报】

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吴阶平简历

吴阶平简历(网络配图 侵删)

吴阶平简历

吴阶平简历(网络配图 侵删)

  2019年12月1日,第十四届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2019年吴阶平医学奖颁奖大会在广东省中山市召开,获得2019年吴阶平医学奖的是王辰院士和张亭栋教授,获得2019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的是董晨院士、王升启教授、王伟教授、令狐恩强教授、张卫东教授、陈翔教授。

  小编特梳理了2019年吴阶平医学奖和医药创新奖获奖专家的简历和往届获奖者名单,供大家参考!

  2019年吴阶平医学奖获奖者

  王辰院士、张亭栋教授

吴阶平简历

吴阶平简历(网络配图 侵删)

  王辰院士

吴阶平简历

吴阶平简历(网络配图 侵删)

  王辰院士,57岁,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主任医师,教授,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王辰院士长期从事肺栓塞与肺动脉高压、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烟草病学等领域的医教研防工作。取得多项重要创新并进入国际诊疗指南,改善临床诊疗实践。

  王辰院士首创半量溶栓方案,被国际权威指南采纳:以RCT试验发现,将oumei指南中推荐的rt-PA治疗剂量减半,疗效相同,出血减少,医疗成本显著降低。据北大公卫学院估算,新方案每年可减少出血逾1万例,节约溶栓费用逾4亿元。主持制订我国首部《肺栓塞诊疗指南》及《肺栓塞影像检查操作规程》、《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等系列技术规范;主编专著《肺栓塞》;首次将肺栓塞以专章写入本科与研究生国家规划教材,正式纳入我国医学教育体系;建立覆盖全国肺栓塞防治协作网,推动成果转化与规范诊治,使肺栓塞诊断例数呈倍增加,住院病死率大幅下降。

  王辰院士创立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疗法,成为治疗规范: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慢阻肺机械通气中“肺部感染控制窗”的概念,创立以之为切换点的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疗法,使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由28%降至6%,住院病死率由16.2%降至2.1%。王辰院士系统、精确揭示新甲流临床特征,成为指导全球诊疗的重要依据:在国际上首次进行病毒核酸动态监测,揭示其变化规律,成为卫生部《甲流病例出院标准》直接依据。

  王辰院士牵头实施了我国慢阻肺患病率流行病学调查,以最为严格的流行病学方法,在全国10个省市开展2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风险因素及肺功能调查,总调查人数超过5万人,首次明确我国20至39岁人群慢阻肺患病率,并对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进行更新,明确我国20岁及以上慢阻肺患者总数约1亿,为我国慢阻肺整体防治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数据。王辰院士主持编写我国第一部由政府发布的烟草危害权威报告《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以坚实的科学证据阐释吸烟对于人类健康的巨大危害,并明确了烟草病学的学科体系,该报告的发布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中国公共卫生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王辰院士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5项研究成果被国际指南采纳,7项被国家指南采用;主持制定国家行业指南、规范、标准14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编国家规划教材和专著10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张亭栋教授

吴阶平简历

吴阶平简历(网络配图 侵删)

  张亭栋教授,87岁,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专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黑龙江中医药学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

  1973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亭栋等发表了第一篇应用亚砷酸为主要成分的“癌灵注射液”治疗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观察研究,是最早应用亚砷酸治疗白血病的文章。此后张亭栋教授团队等将研究重点倾向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

  1973年至1974年以该方法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23例,1975年至1978年采用“癌灵一号注射液”与辨证论治加用小量化疗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32例。

  1979年张亭栋等再次发表文章,总结了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55例的效果,患者骨髓像、外周血像、临床表现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总缓解率为70%,%u5176中有12例达到完全缓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曾经是各型白血病中最凶险的一型。

  1979年的文章中,张亭栋教授团队提到“本疗法对白血病细胞似有选择性的破坏作用,并且对白细胞数较少的病例也可使用,对骨髓全无抑制作用”。这正是多年来医学和药学专家所苦苦追寻的对白血病细胞有特异杀伤功能而对骨髓中其他细胞成分杀伤较小的药物。

  而且以往最为凶险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有大量患者正是“白细胞数较少的病例”,而且文中提到“在急粒中较敏感的是早幼粒型”,这些已经使最终亚砷酸广泛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成果初露端倪。

  1984年张亭栋教授总结了经“癌灵一号”治疗的81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率为27.2%。达到完全缓解的22例,自此,张亭栋教授团队研究确定了亚砷酸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特效药。

  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巨大成功,使其推广到多种白血病和实体瘤的研究成为必然趋势。张亭栋教授同时获得其它实体瘤治疗应用专利,这些研究和专利成果为后来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亚砷酸在治疗白血病和实体瘤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1996年世界著名科学期刊《以古老的中医学又放出新的光彩》为题报道了25年前中国东北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张亭栋教授等一组医生应用亚砷酸的事迹,并赞扬了其治疗白血病取得的巨大成功。

  国家发明专利“抗白血病、肝癌、淋巴瘤注射液”获得200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优秀奖”。因亚砷酸注射液的发明和应用,黑龙江省政府授予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省改革开放30年十大科学技术成果奖”。

  关于吴阶平医学奖

吴阶平简历

吴阶平简历(网络配图 侵删)

  吴阶平医学奖是在国家卫健委支持下,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的我国医药卫生领域的高级别奖项,吴阶平医学奖授予促进中国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

吴阶平简历

吴阶平简历(网络配图 侵删)

  2019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者

  董晨院士、王升启教授、

  王伟教授、令狐恩强教授、

  张卫东教授、陈翔教授

吴阶平简历

吴阶平简历(网络配图 侵删)

  董晨院士

吴阶平简历

吴阶平简历(网络配图 侵删)

  董晨(1967年7月)免疫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

  董晨教授长期运用小鼠遗传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和基因组学等方法研究T细胞功能调控,有系统的创造性的杰出贡献,为自身免疫疾病和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重要思路。尤其是现在已发现的四大类辅助性T细胞,董晨的研究直接帮助确定了其中两类,已被写入经典教科书,为人类攻克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必要的科学基础。

  2009年获美国免疫学家协会BDBioscienceInvestigator奖,为首次获得该协会主要奖项的中国学者。2019年获得国际细胞因子与干扰素协会BioLegend-WilliamE.Paul奖,为首次获得该协会重大奖项的中国科学家。

  董晨于2005年独立同时发现免疫系统存在新的T细胞,即Th17。董晨发现表达IL-17的T细胞的产生不通过Th1或者Th2,因此是一个独立的分化通路,并且这些细胞促进炎症反应,在自身免疫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董晨率先于2008年提出Tfh细胞是独立的T细胞亚群。他于2009年和其它实验室独立同时发现Tfh细胞特异表达转录因子Bcl6,而Bcl6基因敲除的T细胞不能分化成Tfh细胞。

  Tfh因此正式确立为独立的Th细胞亚群。董晨教授多年来研究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发现了多个新的免疫检查点,研究这些分子在肿瘤免疫以及CD8T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

  发表论文240篇,其中有10篇发表于Nature和Science,38篇发表于Immunity、NatureImmunology/Medicine等顶级专业子刊。 

  王升启教授

吴阶平简历

吴阶平简历(网络配图 侵删)

  王升启(1961年10月)军事预防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专家、研究员,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王升启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军事医学研究,是我国传染病分子诊断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实时荧光PCR是病原体实验室确证的最主要手段,其技术核心是探针结构。

  针对国际上单链探针荧光能量传递(FRET)效率低、本底高的缺陷,发明一项双链基因探针实时荧光PCR技术。该技术采用创新结构设计和反应原理,可显著提高FRET效率、降低本底、提高灵敏度。

  研制的HBV定量检测试剂灵敏度是国际著名罗氏公司同类产品的近2倍,该技术已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分子诊断领域缺乏核心技术和高灵敏产品的局面。1998年起即在国内开展生物芯片研究,研制的5种芯片产品在国际上率先获批注册证书。

  2001年前瞻性提出“基因卡”的个体化医疗理念,首创乙肝病毒耐药、HLA分型检测等基因芯片产品。

  2002年,研制的丙型肝炎诊断蛋白芯片获国际首个硅基生物芯片新药证书。

  围绕国家生物安全和战略储备对诊断产品高性能、标准化的特殊需求,2001年以来,研制出炭疽杆菌、鼠疫杆菌及埃博拉病毒等系列生物战剂核酸检测试剂,实现对联合国《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核查清单中病原体的全覆盖,获军队特需药品注册证书37项,其中27项为国际首创。

  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SCI他引1400余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6)、北京市、军队科学进步一等奖4项(2016、2010、2009、2004)。

  王伟教授

吴阶平简历

吴阶平简历(网络配图 侵删)

  王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治疗心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中医证候与脏象研究。首创三维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与证候属性判定方法、证候数据的分析方法以及自主建立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已被多家科研院所应用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制、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中药药理药效学评价等领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提升了中医中药的研究水平。

  建立的证候数据挖掘平台,为40家科研机构提供了服务。

  对“肝主疏泄”的理论源流与现代科学内涵的研究,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循证医学的方法等对肝主疏泄和中医证候进行的系统研究,对于揭示证候和肝主疏泄的科学内涵、提高临床辨证水平、探索中医理论基础研究方法都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已被慢性乙型肝炎、肠易激、围绝经期综合征等多项行业共识所参考。

  本研究为临床对肝失疏泄相关疾病的中医精准诊疗、对现代心理应激相关疾病的治疗提出新的理论指导。

  提出了慢性心衰的基本证候要素诊断方法、辨证候要素治疗方案、新治法,形成了改善舒张功能、抑制心肌纤维化的候选复方新药芪参颗粒,对于发挥中医防治重大慢性疾病有重要意义。

  本方案具有诊断可靠,疗效稳定,易操作,易于基层推广,低年资医师易掌握的优点。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发表相关论文390篇,其中SCI收录全文79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18、2012)、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17、2010)。

  令狐恩强教授

吴阶平简历

吴阶平简历(网络配图 侵删)

  令狐恩强(1963年9月)消化病学及消化内镜学专家、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令狐恩强教授定名并完善了消化内镜隧道技术理论,打破了传统内科和外科的界限;提出了消化道肿瘤诊治的新模式;创新性简化了胰腺囊性肿瘤诊治流程;提出的覆盖全消化道的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分型法,被中华医学会3个分会采纳并写入指南;同时制定了贲门失弛缓炎症及粘连度分级等创新分型。

  2009年提出并定名“消化内镜隧道技术”,方便、快捷、安全地替代了部分外科手术,十年来进一步完善了隧道技术理论及应用。率先开展“经隧道黏膜剥离术”;提出采用双/多隧道ESTD技术可以大幅缩短手术时间;首次尝试自体植皮术防治环周ESTD术后食管狭窄;率先进行经食管黏膜下肿瘤经隧道内镜下切除术。

  在国际上率先提出DETT术中固有肌层破损度(MPD)和黏膜损伤度(MI)分级,用于对DETT术中固有肌层和黏膜病变治疗风险的评估,整个研究从术前、术中、术后全方位规范了消化内镜隧道技术的操作流程。

  2012年出版以自己原研技术为主的世界首部隧道技术专著《消化内镜隧道技术治疗学》,2013年出版世界首部英文隧道技术专著。

  2018年发布了全球首个消化内镜隧道技术共识。2016年率先完成的“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囊性肿瘤聚桂醇消融治疗的前瞻性研究”获得美国消化病学会唯一国际奖;2018年率先完成的“超声内镜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聚桂醇消融治疗胰腺囊性肿瘤的研究”获得美国消化病学会主席团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5)。

  张卫东教授

吴阶平简历

吴阶平简历(网络配图 侵删)

  张卫东(1966年5月)天然药物化学专家、教授,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副院长。

  张卫东教授主要从事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天然产物的化学生物学以及创新药物研究。基于中药的创新药物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

  张卫东教授在此领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推动了中药科学内涵的发展和创新药物的研发,并取得丰硕成果。

  获得新药证书3项,临床批文6项,其中包括成功研制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慢性心衰的中药一类新药“黄芪甲苷”和新药审评办法批准的第一个治疗骨质疏松的中药新药“仙黄颗粒”等,这些品种均已成功转让企业,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7.5亿元,提高了我国自主创新药物的水平。

  针对“麝香保心丸”的二次开发研究,提升了其科学内涵,使该品种已成为上海市销售额最大的中药品种,累计销售额达36亿元。张卫东教授首次将系统生物学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构建了现代中药复方研究体系,创建了若干中药方剂研究新技术,为中药方剂现代研究和二次开发提供了示范。

  课题组已将构建的中药方剂现代研究策略成功推广应用于麝香保心丸等30余个中药大品种的研究,研究成果在30多家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

  近5年,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69亿元;为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有效药物,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在各种国际杂志发表SCI论文480多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18、2010)、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2)。

  陈翔教授

吴阶平简历

吴阶平简历(网络配图 侵删)

  陈翔(1970年10月)皮肤病与性病学专家、教授,中南大学副校长。

  陈翔教授一直开展围绕以黑素瘤为主的皮肤肿瘤的基础研究,历经近20年持续攻关,揭示了CD147、CDK2等关键分子在黑素瘤缺氧、能量代谢、增殖凋亡以及侵袭转移等发病机制多环节中的重要作用,并构建了肿瘤相关蛋白质相互作用网,证实了CD147等分子为黑素瘤治疗的极具潜力的靶分子,并针对关键靶分子筛选了相关抑制剂,尤其目前已筛选出拮抗CD147的小分子化合物CX1,CX2,并进行了临床前研究,显示出治疗黑素瘤的良好效果。相关研究已申请专利保护,这为皮肤肿瘤的靶向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次发现CD147是银屑病新的易感基因,证实CD147能够通过对银屑病关键转录因子Stat3的调控,促进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的活化,为靶向CD147的银屑病治疗提供了实验证据。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银屑病与荨麻疹遗传药理学研究,首次证实细胞生长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药物体内转运的基因、免疫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与阿维A治疗银屑病的药物疗效密切相关,为实现银屑病的精准医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荨麻疹研究方面,率先开展了针对第二代抗组胺药疗效的药物基因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钙离子通道蛋白Orai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易感性及抗组胺药地氯雷他定疗效相关,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指导意义。

  发表SCI论文110余篇;申报专利11项,已获授权4项,获软件著作权13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2016)。

  关于吴阶平医药创新奖

吴阶平简历

吴阶平简历(网络配图 侵删)

  从2012年开始吴阶平医药创新奖与吴阶平医学奖同期举行颁奖大会。

吴阶平简历

吴阶平简历(网络配图 侵删)

吴阶平简历

吴阶平简历(网络配图 侵删)

  近期文章推荐

  1. 42岁当选院士!2019年中科院增选结果中最年轻的他究竟有多牛?

  2. 从三本学生到南理工教授,这位85后还是国家优青获得者

  3. 重磅:2019年国家杰青名单正式公布,296人入选,4人落选

  4. 超17亿!2019年国家自科基金部分重量级项目立项名单出炉

  5. 万钢:绝不能触碰科研“红线”

  6. 2019年度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授奖建议名单公布

  7. 曹晓风、曹雪涛、高福等24位中国学者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8. 2019年国家优青名单正式出炉,625项获资助

  9. 27岁当教授,37岁担任985副校长!

  10. 100年前从鼠疫中拯救东北,这位华人学神到底有多强?

  中国科讯App

吴阶平简历

吴阶平简历(网络配图 侵删)

  长按下载手机客户端

  随时随地查阅文献,体验更多学术功能

相关文章